《衝突的一天》左右為難的對立空間
2010年,以突尼西亞為首的阿拉伯世界國家,展開了一連串民主運動,這一連串的活動,被世人稱之為「阿拉伯之春」,廣為人知的「茉莉花革命」、「埃及革命」和利比亞內戰、敘利亞內戰等,皆是在此浪潮之下發展出來的社會運動,同一國家的人民基於自身與他人的價值觀差異,因此產生衝突,為了保護其支持的立場,於是衝突不斷,動盪未止。
代表埃及角逐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衝突的一天》,描述某天開羅市發生的抗議活動上,一群立場各自不同的人們,因故被關進同一台囚車的故事,他們各自代表正方及反方立場,卻又無可避免得同處一室,於是衝突自然一觸即發,與此同時,他們又因失去人身自由,面對外面槍火不斷的威脅,這群人又必須在混亂中彼此協助,以求自保,既是相互對峙,又是齊心協力,電影中不斷轉換立場的角色們,讓人在觀影過程中,無法輕易地對其輕易貼上是非對錯的標籤。
故事從兩位美聯社記者身上開始說起,當時已是抗爭後期,總統在人民的抗議下黯然下台,由軍方接替管理,而人民方面又分裂成支持和反對兩派陣營,各種街頭抗爭不斷發生,身為記者的亞當帶著同事前來採訪鎮壓活動,沒想到被嚴陣以待的軍方當作滋事份子,不但被扣押證件,還被關進囚車,想盡辦法要逃出去尋求保護的兩人,眼看路過民眾就先大聲呼救,殊不知這群人是聲援政府的支持者,不分青紅皂白就對囚車一陣猛打,情況眼看就要失控,軍方索性把這些滋事份子全都抓起來關進車裡。
同處一室的兩方人馬彼此不信任,劍拔弩張的氣氛已經讓這個混亂的一天夠難受了,但更糟的是軍方的車開到了抗議現場,讓原本還在爭吵的人們瞬間繃起神經,開始害怕自己的遭遇,接下來軍方把不少反對政府的滋事份子抓進囚車,這些抗議人士都是信奉伊斯蘭教的穆斯林兄弟會成員,不分國籍、性別、種族、宗教和年齡,如今他們的身分都成為了階下囚, 而這衝突不斷的漫長一天才剛要展開。
在車內,這些人開始想找出各自的思想的歧異之處,他們彼此都認為這些動盪的起因都源自於對方,先是爭吵、而後甚至傷害,最後面對外在的威脅與危機,他們又逼不得已,要齊心協力共同面對,冷靜下來後,他們又找到了新的衝突點,這樣的循環在囚車中持續上演,也因為《衝突的一天》裡極大部分的篇幅都鎖定在這輛狹小的囚車中,而生理與心理上避無可避的壓迫感透過鏡頭傳達至觀眾眼中,至始至終電影所帶來的都是種無以名狀的不安感,甚至電影中途,就連軍方人員也加入了這群人的爭執中,讓原本就以混沌不清的狀態更加混亂。
然而,對立的雙方同樣都有被關進同車的一家人,同樣都有女性成員,同樣都有換帖好兄弟彼此互助,但在各自的團體裡,也都有屬於各自該解決的衝突,無論是對內的或是對外的,我們可以看到政府派支持者的母親與父親爭執著孩子的安全,看到一對兄弟因為意外發現了被隱瞞的真相而有了爭吵,還有尋找失蹤兄弟的伊斯蘭兄弟會成員和帶著女兒出來抗議的年邁父親等。
儘管整部電影都處於內憂外患不斷的動盪中,但仍有那麼幾段雙方都休戰的短暫片刻,讓人看見人性的憐憫與光芒,至少讓觀眾能感受到,面對死亡的威脅、面對各自的不同遭遇,這些立場歧異的人們,都還擁有體貼對方的「同理心」,這些同理心出自於他們同樣有想去關心的家人,在囚車之外也都有著牽腸掛肚的對象,他們的政治立場或許彼此矛盾,但同樣都有著想捍衛的事物,與想讓國家社會更好的一顆心。
或許,只要敏感神經不輕易被挑動,若是對立的雙方都能冷靜下來尋求最大公約數,這樣的動盪情勢就能夠在彼此都能理解的情況下迅速落幕,但離開了囚車,把群體擴大到整個城市,甚至整個國家,這畢竟仍是件困難的事情;我們始終不知道那樣的和平是建立在相互理解,或只是單方面的鎮壓,或許也難再見到囚車裡眾人短暫停戰,勾肩搭背相互唱和的場景,最後再把視角回到國際記者身上,當身在其中卻對於改變現狀無能為力的時刻,我們似乎也只能作為見證者,把這些曾發生過的事件紀錄下來,讓更多人知道事件的起源,讓更多人尋求平息衝突的方法。
畢竟曾有那麼短暫瞬間,突然覺得那樣一個不分立場,彼此和樂共處的烏托邦,在現實生活中是可以被實現的,只是轉瞬間卻被那些蒙蔽了雙眼,無法冷靜下來尋求真相的人們給消滅了。儘管片中的衝突是如此戲劇化,但《衝突的一天》卻是部無比寫實與沉痛的作品,接連不斷的劇情轉折讓人看了感到無奈,然而卻也覺得,導演就像是拿著攝影機的亞當,觀眾就像是看到他新聞紀錄的見證者,他們用自己的親身經驗作為教訓,提供給大家尋求解答的可能方法,但要如何實踐,又是否能見成效,這或許得先要讓大家各退一步才行。
(2017/03/29@in89豪華數位影城,感謝海鵬影業的試映邀請)
相關連結:
.《衝突的一天》海鵬影業介紹頁面
.《衝突的一天》(CLASH)】
| 編輯觀點 | / 電影滔客 / ALPHARD
.《衝突的一天》
有如埃及政治寓言 / 台灣醒報 / 胡幼鳳
.《衝突的一天》──被隔絕於血洗暴力之內
/ 外的警備車廂 / 放映周報 / 陳韋臻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