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寫感想之前,想說些無關於這本書,但和「閱讀」這件事相關的事情。
我是個看書速度很快的人,或許這要歸功於從小就習慣閱讀的關係,小時候甚至養成一個月內可以看十五本書的量,但或許是隨著長大後讀書的時間逐漸被其它事情填滿,也或許是長大後的閱讀習慣改變,現在就連要一口氣看完一本小說都成了件困難的事情,接著就連自我表達,想要好好說話的能力都逐漸消失,只能靠著不斷的書寫和自我敘述,希望自己可以不要失去這樣的能力。
這兩年,因為工作因素,開始長住外地,或是頻繁往返不同城市,於是每一次出門前都會帶上個幾本書,讓自己可以在路上或每天工作結束後看,基本上前者的機會比較多,後者通常都會因為每天的工作太過疲累,回到房間後立刻倒頭就睡。有時候從台灣飛往北京的路上,就可以看完一本書;到新加坡的時間比較久,兩本書就這樣看完了。
回憶起《如果我們的世界消失了》,是在前往北京的飛機上讀的,會印象這麼深刻,是因為我在前一周臨時接到通知要去點交東西,自己打算當天來回,但因為飛機太晚訂票,最後只能選擇搭最晚的飛機前往,住一晚後再搭隔天的飛機回來,北京的同事很體貼的說不用這麼趕,畢竟每次往返都是為了工作,沒事的話可以在北京玩個一天再走,但其實那天已經和朋友約好,不能爽約,而且那天還是自己的生日。
班機延誤,來到北京已接近十一點,第一次自己打車到旅館,避過了眾多想多撈錢的司機後,搭上的計程車居然迷路,輾轉到了旅館,卻發現是個公寓式酒店,門禁森嚴又已過下班時間,等到搭電梯上樓,找到櫃台人員辦完入住手續後,已過午夜;再過十二小時,自己又要飛回台灣,如此的快閃,加上那陣子的種種遭遇,讓自己想了很多。
會有這樣的生活,是自己從未想過的,而《如果我們的世界消失了》,便是描寫「如果有一天自己習以為常的世界崩毀了,會變成怎麼樣呢?」的故事。它用末世為背景,科幻為題材,實際上卻是溫柔的抒情作品,在時序重新排列的每個章節中,透過看似完全不相干的眾多角色,在全世界遭逢傳染病肆虐而大量死亡的事件前後的遭遇,有別於過往閱讀此類小說時,時常花費大篇幅去描述求生過程與人性險惡面,這部作品則是著重於緬懷於過往時光與文明的消逝,這樣的概念在小說後段更加明顯。
書本的章節穿梭在毀滅世界的流感爆發前後,橫跨三十年歲月,故事開始於男演員亞瑟正在劇院上演〈李爾王〉,途中卻因心臟病發在台上猝逝,幾個小時後,毀滅世界的流感迅速蔓延開來,先是一個人、接著是整架飛機的旅客、然後是整間醫院、整座城市、一個國家、全世界。很快地人類失去生命,知識、文明之火也隨之熄滅;這位在小說一開始就過世的男演員,貫串了整本小說,也帶領我們去認識這個被毀滅的世界觀。
小說的另個時空,則是在流感過後二十年,一群在各個幾近成為廢墟的都市流浪,演奏樂曲和表演莎士比亞的交響樂團,他們不久留於同一地點,為免遭逢不必要的凶險,樂團的人數不固定,而克絲婷則是其中之一;故事又回到了過去,回到流感爆發、文明消逝的十多年前,說起那位在書本開頭就過世的男演員的故事,他被八卦雜誌拍到和一名女性約會,而那名女性正準備和男友分手。
三段故事看似各自無關,但卻相互緊扣,有著共同的人事物將過去與現在串連起來,漫畫《十一號太空站》、莎士比亞的劇作、以及流感;穿插其中的還有其它角色:八卦記者、上班族、急救員,他們面對災難到來時,有的盡其所能想保護心愛的人,有的則只是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僥倖避開了所有災難,卻在自己完全不熟悉的地方就此落地生根。
失去了一切,我們還剩下什麼?過去曾存在過、發生過的事物,是否有保存或是被記憶的重要性?《如果我們的世界消失了》後半段,讀者逐漸可以把人物關係拼湊起來,構築成一群人的故事,那些故事一方面是對過去的緬懷,另一方面卻也是對當下的反思,其實沒想過世界末日可以這麼浪漫又如此美麗,雖然那樣的生活是險惡的、可怕的和充滿危機的,那對於情感的描述卻如此溫柔。
覺得《如果我們的世界消失了》是關於懷念與追憶的故事,每個人可能都想要留下些什麼,無論是生命即將逝去的亞瑟,或是即將迎向未知的克絲婷,他們的生命曾經因為短暫相遇後而又逐漸遠去,但卻又在奇妙的時空再度交會,過去一直離開不會再回來,書末的告別後迎接的將是無盡想念與前進的動力,因為接下來的世界將是由自己開創的嶄新時代。
相關連結:
.不做不死2016《如果我們的世界消失了》/
All in the golden afternoon / NESHIKA HUANG
.【文學推薦】如果我們的世界消失了(艾蜜莉.孟德爾)
/ MR Book Cafe 月讀。書咖聊書室
.《如果我們的世界消失了》,你會最想念什麼?
/ 關鍵評論網 / 圓神書活網
.如果我們的世界消失了
/ 海洋之心 / 海默
0 意見:
張貼留言